2022年04月01日
第04版:环境

“红砖蓝瓦”中的文化大舞台

——探访北京网红打卡地石油共生大院

学院路街道/供图

□本报记者 陈芳

“大院大所”是一个具有浓厚时代特色的词汇,随着时代变迁它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位于学院路街道的石油共生大院一经亮相便吸引了附近居民的关注,拥有党建空间、文化空间、亲子空间、健康空间、美食空间等6个功能分区的“大院儿”,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2021年北京市100个网红打卡地推荐榜单中,石油共生大院成功入选。

独具特色

文化与工业风相结合

工业风旋转楼梯、空中连廊、梦幻大滑梯、视觉系书店、咖啡厅……走进石油共生大院,处处透露出浓郁的石油工业风,设计感时尚感十足。据介绍,为了保留大院居民和职工关于石油的记忆,石油共生大院在进行改造时,并未选择“大刀阔斧”,而是在维持原貌的基础之上,保留了独具特色的石油工业风。书院的窗户设计成了“夹层油桶”状,老式的红砖墙外面装饰了钢板等材料,以石油工业主题中的科技部分为内核,用蓝色象征石油人的冷静和严谨,体现石油工作,注重文化钻研的科学求实精神。

文化空间是大院的地标性建筑之一。这里原来是某产权单位的仓库和汽修厂,改造后代文化空间室内面积近700平方米,包括了多功能厅、咖啡厅和书院;室外面积千余平方米,包括文化广场和后花园。近1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用于文艺汇演、露天电影、跳蚤市场大市集等各种形式的室外活动成为了附近居民的“百姓大舞台”。

文化风与工业风相结合和合书院,充分体现了石油共生大院的文化和建筑风格。1层为共享阅读区,2层为售卖区,藏书共近1万册。在这里,书籍种类齐全,还包含各种精品、畅销类图书,囊括各年龄段读者的阅读需求。同时,和合书院把餐饮、休闲、文创等元素融入书店的经营范围之中,为文化传播机构提供活动场地,承办画展、签售会、名人讲座、文化沙龙等活动。

生态重塑

“摇身一变”成网红打卡地

石油大院始建于1953年,最初是北京石油学院(今中国石油大学前身)校区,后来石油学院外迁,国家部委改革、企业改制,石油大院逐渐成为拥有4家产权单位的“大院”,以及石科院、石油大院两社区,一所小学、一所中学,拥有居民3万多人。随着石油学院外迁、国家部委改革、企业改制等变迁,石油大院慢慢变成了“大杂院”,而各单位“各扫门前雪”使大院出现了管理中的空白地带。

为了破解“大院大所”的治理难题,学院路街道广泛征求大院居民和职工的意见,联合产权单位,拆除违建500余平方米,整合利用大院空间资源。依托石油大院原有平房建筑和院落文化肌理,提升大院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了新老建筑共生、居民与职工共生和各类文化的共生,推动街区生态重塑。

“我在这儿生活了60多年,以前这个地方很乱,也没有路灯,下雨后特别泥泞。”张阿姨是在石油大院生活工作了多年,同时也见证了这里由“四不管”地带到网红打卡地的完美蜕变。“共生大院建立以后,大家都非常高兴,餐馆、书店、便民超市等应有尽有,我们还有了专属的活动空间。”

共建共运

“大院”的故事仍在继续

学院路街道结合地区实际,将“共生院”的概念延伸至“共生大院”,在社区管理上,引入第三方社会组织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北京和合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在管理方面,石油共生大院积极倡导“政府+单位+社会+居民”四方共建,内部采取“院委会+督导组+顾问团+社会组织+志愿者”五方运行模式。

共生大院坚持服务社区、服务单位、服务居民、服务社会的要求,处处体现“未诉先办、有诉共办”和“共治共商共管”,设立了社区议事厅、警务工作站、心理辅导室、零距离工作室、退役军人服务站、人大之家、政协委员联络站,赋予了“石油大院”新动能。

“大杂院”已成为历史,改造后的“大院”所创建的优雅环境、营造的文化氛围、提供的便民服务见证着多方参与、协同共治所带来的各种文化的融合。近期,学院路街道正积极推进石油共生大院二期项目的改造,将进一步完善石油共生大院的功能结构,在打造亮点、品牌的同时,切实增强地区居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2022-04-01 ——探访北京网红打卡地石油共生大院 6 6 海淀报 c34351.html 1 “红砖蓝瓦”中的文化大舞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