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翊铭
疫情期间,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指导下,海淀区人民法院进一步完善“鉴定管理人”制度,优化职能定位和运行模式,在全流程线上“规范审查—签收材料—确定机构—办理委托—节点管理—收取文书”的基础上,借助远程技术,探索并规范各类“云鉴定”方式,以适应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提高鉴定工作质效,进一步压缩解决商业纠纷周期,提高诉讼服务水平。
据了解,为助力营商环境建设,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持续提升鉴定工作,在全国法院率先发布《委托司法鉴定规范指南》,加强对启动鉴定的规范审查、对委托环节的流程控制、对委托平台的优化升级、对专业机构的信息公开和动态监管,使委托鉴定工作更加精细化、规范化、信息化,一般鉴定案件的机构平均用时压缩至30天内,为促进审判质效、增强群众司法获得感提供了服务保障。
从“案头处理”转为“协调督促”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依托“北京法院对外委托一体化平台”,海淀法院鉴定管理人实现了全流程线上办公模式,团队成员从繁琐的案头事务中解脱出来。鉴定管理人团队及时调整职能定位,以详实的数据分析和信息汇集为导向,以协调鉴定“堵点”、督促鉴定进程为主要职能,以提高委托鉴定质效、压缩办案周期为目的,强化鉴定“管理”功能。同时,考虑到法官办案压力繁重及鉴定类别的多样化,鉴定管理人注重宣传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发布的《委托司法鉴定规范指南》,并在其指引下创作《海淀法院“鉴定小课堂”》系列视频,旨在为法官及当事人提供生动活泼的操作指导,普及鉴定知识,进而提高委托鉴定的针对性和质量,压缩准备材料、配合鉴定的用时。
此外,海淀法院鉴定管理人已经将“云鉴定”延伸到“云听证”“云见证”“云咨询”“云勘验”等形式,探索适用于行为能力鉴定、资产评估、房地产评估、物证鉴定、医疗损害鉴定、建筑工程质量鉴定等专业领域,有效解决了疫情期间人员流动受阻导致的鉴定停滞难题,有效控制了整体鉴定时长。
“云见证”评估现场清点
采访中,海淀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团队长李涛介绍,一个北京的文化公司诉某酒店房屋租赁合同纠纷一案中,该公司承租某酒店的部分地下室空间作为仓库使用。因为2019年酒店设备发生火灾,消防扑救导致大量水流流淌、渗漏到地下室,该公司存放于仓库中的医疗物品、礼品、食品被水浸泡,损失严重,故诉至海淀法院请求赔偿。
“审理中,此案在组织现场勘验环节,评估工作遇到了阻碍。因为疫情管控,双方公司员工多为居家状态,而现场物品杂多,双方均不配合现场清点。经过多方沟通,我们说服了该文化公司配合清点,同时为最大限度控制现场人员数量,及时提出了‘云见证’的现场参与方式,除评估人员及双方代理人、清点工人外,法院人员及双方公司其他人员均通过视频方式线上见证、参与勘验工作。”李涛介绍。
“云见证”的方式得到了双方当事人和评估人员的一致认可,现场勘验于5月11日顺利开展,历经1.5个工作日清点完成。
“云勘验”漏水现场
在另外一起漏水原因鉴定的案件中,涉及对楼上、楼下漏水的因果关系鉴定,案件于2022年4月底委托至中电投工程研究检测评定中心有限公司。在组织现场勘验环节,因为楼上住户系租户,家中有孕妇,且临近预产期,担心人员接触导致疫情风险,故不同意外人进入房屋内部,鉴定工作遭遇“瓶颈”。
“考虑到当前的疫情发展情况,鉴定管理人与机构鉴定人员讨论了远程视频勘验的可靠性及可行性,我们提出‘云勘验’的设想。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及租户的同意后,5月25日勘验工作通过远程视频方式正式开始,鉴定人通过视频耐心引导租户对漏水点及周围管道进行查勘和拍照、如实描述现场状态。全程持续了一个小时,顺利完成。”海淀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团队长石晓倩介绍。
截至2022年5月,海淀法院鉴定管理人共成功组织了17次各类型“云鉴定”案例,在疫情期间有效避免人员聚集,确保鉴定工作“不停摆”,控制鉴定整体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