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翊铭
日前,海淀区代表团的运动员们迎来了北京市第十六届运动会。赛场上,运动员们斗志昂扬,呈现出一场场高水平的较量,一次次勇攀巅峰的角逐。赛场下,随队医疗保障组的工作人员也做好了比赛期间海淀代表团疫情防控与医疗保障工作,为海淀代表团运动员们顺利比赛保驾护航。
服务全天候 保障全方位
记者在赛场角落里看到,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虽然不在聚光灯下,但是他们发挥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默默为赛事的顺利进行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就是由区体育科研所的康复师和体能教练组成的随队医务保障团队。
据了解,区体育科研所训练康复研究中心已先后派出10组随队医务保障团队奔赴各个海淀代表团运动员参与的赛场,为田径、柔道、棒球、垒球、游泳等项目的运动员们提供保障。截至目前,随队医务保障团队已提供近400人次赛前、赛中医务保障服务。“医务团队的工作人员经验丰富,配备的器材多种多样,能够快速地在比赛场地和我入住的酒店等地,就近提供肌肉的赛前牵拉、激活,赛中的放松,让我在赛场上精神饱满、信心十足。”获得市运会4×100米自由泳接力金牌的海淀参赛选手杨涵珺告诉记者。
运动冰肌喷雾、运动肌效贴、电动泡沫轴、筋膜放松枪,小小的医务箱内摆放了各式各样的训练保障物资。“我们做到海淀代表团运动员参与的每个比赛,都有随队医务保障人员在现场。像竞技类的摔跤、柔道、跆拳道、武术散打等项目,对抗性比较强,我们安排的全部都是运动康复专业的工作人员到场。”区体育科研所所长倪泽飞介绍。
做好医疗保障 尽显使命担当
一场成功的赛事,离不开各个方面的保障,医务保障团队或许不是最引人瞩目的群体,但他们却是赛事中一道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力量。心理健康服务上,区体育科研所以科学与关怀并举的方法为运动健儿排忧解难。为了减轻运动员们的焦虑、失眠等状态,保障团队的工作人员时刻准备着,为运动员们进行针对性治疗,通过分析训练的主观目标和真实动机,帮助运动员们缓解压力,通过分享运动训练中如何避免运动损伤,以及如何正确地使用身体的肌肉、关节等运动解剖学知识,让每一位运动员都能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机能,从而做到“轻装上阵”,在比赛中维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记者在采访中观察到,许多运动员在比赛时,胳膊和大腿周围都贴着大面积的“纱布”,事实上这并不是因为受伤而裹上的纱布,而是为了提高比赛状态而使用的运动肌效贴。“使用肌效贴可以助力运动员在赛场更好地提高运动表现,提高爆发力、速度、协调、敏捷等竞技体适能要素,还可以保护、稳定重要关节。使用筋膜枪、电动泡沫轴和按摩棒进行赛前、赛中放松,可以帮助运动员得到迅速放松,最大限度的保障运动员在后续项目(决赛)中的运动成绩。”区体育科研所所长倪泽飞介绍。
区体育科研所赛事保障团队在海淀代表团运动员参与的比赛中以全时全员待命、高效高质救援的工作要求,为运动健儿守望相助,并建立了强大的“医联体”合作模式,形成一个完整的急救链条,随时满足24个小时紧急救治需求。从日常医护到紧急救援,从损伤处理到心理疏导,区体育科研所赛事保障团队工作人员不负重托、全心全意履行着自己的使命,为海淀运动健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