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09日
第01版:头版

看历代古钟 谱钟铃文化乐章

——相约《镇“淀”之宝》走进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高子旗/摄

□本报记者 李洪亚

“人过大钟寺,寺钟大过人。”这句俗语所说的就是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大钟寺原名“觉生寺”,曾经是清朝皇家祈雨的重要场所,距今已有290年的历史。院内《敕建觉生寺碑》碑文中记录着此处的由来,“京城西直门外曾家庄有圆址爽垲,长林佳茂,右隔尘市之嚣,左绕山川之胜,宜为寂静清修之地”。短短几行字,可见旧时京西海淀风貌。正是这树木繁茂,水系纵横的清修祈福之地,因永乐大钟的到来而被百姓们俗称为“大钟寺”。

1984年,成立了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作为国内唯一一座收藏、研究、展示和保护古代钟铃的古钟类专题性博物馆,馆内现收藏有不同时期的各类古钟藏品七百余件。日前,记者来到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和着钟声,探访这座坐落于北京海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乐大铁钟是馆内收藏最大更钟

钟铃作为沿袭至今的古代乐器,一直以来深受大家的喜爱,一口钟的演变史就是一部中华文明史。在九亭钟园中,一口永乐大铁钟格外引人注目。

“永乐大铁钟铸造于明代永乐年间,这口钟通高有4.37米,底口的直径有2.38米,在它的钟钮部位是简化的夔龙纹,钟肩部位则铸有莲花瓣纹24朵,这口钟相传曾悬挂在北京的钟楼之上,用来向城市报时。直到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这口钟被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收藏。”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业务部副主任王申介绍道。据了解,永乐大铁钟是一口更钟,是用来向人们报时时所使用的器物,这口钟也是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收藏中最大的一口更钟。

古钟铸造是形与声的艺术

从我国最早的钟——陶钟逐渐发展演变,之后陆续出现了铜铙、铜铃、铜钟,并根据需要又演变成了编铙、编钟,古钟的演变过程既的复杂又漫长,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钟铃文化历史的绵长与悠久。

“展厅中,弘治道钟跟很多钟不一样,文字呈横向排列,它铸造于公元1492年明代弘治年间。这口钟通体铸满了文字,在钟的顶部铸有百字圣诰,而在钟肩部则铸有莲瓣花纹二十八朵,每朵之间各铸一字,对应的正是二十八星宿名。钟体铸有三部道教经文,经文的起始部位,就在牌位的正上方,从元字向左旋钟而读,即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需要绕钟32圈,才能把钟体的三部道教经文阅读完毕。”王申说道。

一口古钟的铸造既是金与火的技术,也是形与声的艺术,每一口钟都诉说着一段历史、一段沧桑,又不费吹灰之力的把我们带到那个铸工精湛的时代。一口通体只有22条龙的钟吸引了记者注意。“这口钟的通体铸有二十二条神态各异的龙纹,而在钟裙部则铸有八个八卦符号中的‘乾’卦符号,而乾卦的乾与龙暗合‘乾隆’之意,因此这口钟也被称为乾隆朝钟。钟上的纹样,则延续了清朝初期云纹、海水纹、龙纹的一个基本样式,同时采取了高浮雕的技法,这么精湛的铸造工艺正是向我们展现了皇室的气相和天子的威仪。”王申说道。

古代铸钟史上的集大成者

寺中古树悠悠,钟声依旧,当来到钟韵洪鸣展厅,这里没有摆放任何一件器物。“仔细听,耳畔回响的正是那浑厚悠远的钟声,这就是这个展厅的设计理念,不见钟形,但闻钟声。脚下的铜牌以觉生寺为中心,将方圆十公里范围内的古今标志性建筑描绘在铜牌上,在当时的自然条件下,无论身处铜牌中的任何一个地方,耳畔都能够听到钟声。”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业务部副主任王申介绍道。

而这个钟声,就指的永乐大钟。永乐大钟铸于明代永乐年间,距今已经有600年的历史了。永乐大钟以历史悠久、钟声浑厚悠远,铭文经咒繁多,悬挂结构巧妙,和高超的铸造工艺而闻名于世,因此,有着“钟王”的美誉。

“我们常说钟王一共有五绝,第一绝就是形大量重、历史悠久。永乐大钟通高有6.75米,重量达到了46.5吨重,直径长3.3米。永乐大钟的第二绝,就是永乐大钟重击沉着古朴,轻击清远悠扬。”王申说道。

走上二楼,可以看到永乐大钟的第三绝:科学的悬挂结构。它采取了三层重叠、纵横架构的悬挂方法,同时八根贴金盘龙立柱同时稍稍向内侧倾斜,形成了一个侧角,与上面的横梁形成了一个向内侧的合力,保证了永乐大钟悬挂结构的稳固,悬挂永乐大钟的是一个双U型环的结构,这个双U型环中间,有一枚穿钉,其中很有可能包裹着一根低碳钢的钢芯。永乐大钟的第四绝就是铭文之多,当属世界第一。永乐大钟的钟钮、悬挂结构,以及钟体的外壁、内壁、口沿上都遍铸汉文、梵文一共两种文字,共计23万余字。

经过现在成分分析测定,永乐大钟含有铜、锡、铅和其他少量金属元素,而铜锡铅的比例这种青铜合金的比例,与《周礼考工记》中的记载“六分其金,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相符合。这就是钟王的第五绝:高超的铸造工艺。

永乐大钟承载着永乐皇帝“敬愿大明永一统”的理想追求,凝聚着中国古代匠师们的高度智慧,闪耀着中华民族数千年金属文明的技术之光。永乐大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铸钟历史上的集大成者,也是一级文物,镇馆之宝,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也因此大钟而声名大震,成为了如今钟铃文化的聚集地。

如今,时移势迁,唯有钟声从未变更。钟声是神圣的、是吉祥的。钟声给人以警示,让我们不忘来时路、不忘初心志;钟声给人以召唤,让我们击鼓催征,奋勇前行;钟声报晓,让我们不负韶华、不负青春;钟声贺岁,让我们期盼着美好与未来,寄托着希望与祝愿。

2023-06-09 ——相约《镇“淀”之宝》走进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6 6 海淀报 c41238.html 1 看历代古钟 谱钟铃文化乐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