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平
春暖花开,生机勃发。在这万物生长的时节,海淀医药健康产业绽放新的动能,加速成长。
3月28日,在海淀区政府主办的“跃动的DNA创变的力量”2024中关村科学城医药健康产业创新发布大会上,来自政府、学术界、医疗界、产业界、投资界的代表们,一起展望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前景,共同见证中关村科学城医药健康产业创新政策发布,共创医药健康产业美好未来。
梦想的种子,在春天播下。蓝图,砥砺人心。耕耘,孜孜不倦。发展,众望所归。三年,可期!
逐梦而行 征途如虹
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北京市将医药健康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已形成以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服务为主体的产业体系。
历经多年发展,海淀医药健康产业形成了人才梯队强、基础学科全面、医工交叉活跃、前沿技术融合的发展格局,在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中发挥了创新策源作用。2023年,全区医药健康产业收入1109亿元,企业500余家,其中重点企业282家,上市公司20家。
基于区域雄厚的人工智能基础与丰富的高校院所资源,近年来,海淀区紧紧围绕“AI赋能医药健康产业先导区”和“医工交叉产业创新示范区”的功能定位,统筹区内政产学研医力量,在合成生物学、脑机接口、数字医疗等新兴领域加快布局,持续推动医药健康产业创新发展。
高水平服务赋能高质量发展。海淀组成了医药健康专班,深化“三医”联动。继发布支持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二十条措施之后,又研究制定了《海淀区医药健康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并成立中关村科学城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中心,全方位对接北京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
发展医药健康产业,海淀整合力量精准发力,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注重源头创新,充分发挥海淀高校院所众多和医疗资源丰富的优势,用好联合基金、概念验证中心等机制,大力推动创新药、医疗器械核心要素和前沿技术攻关,支持共性服务平台建设和临床研究专业平台发展,积极推进研究型病房和研究型医院建设。
突出AI赋能,在AI+药物研发及医疗器械关键赛道持续发力,促进传统企业与人工智能制药公司合作发展,依托领军企业推动AI辅助药物设计、AI驱动药物递送、AI技术赋能医疗器械产品,积极推进智能化系统技术、大模型在医药健康领域的垂直应用。
聚焦生物制造抓好平台建设,目前已在细胞治疗、重组蛋白、高端原料药等领域具备技术平台化、知产自主化、国产替代潜力强的生物制造能力。
坚持需求导向拓展场景应用,在市级部门支持下,围绕创新产品入院,积极搭建市级重大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示范应用,不断完善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应用场景推广机制,实现手术机器人、AI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等12项前沿创新产品在304医院、海淀医院及2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进院使用,为群众就医提供了更高水平、更加优质的服务。
未来,海淀还将用足用好中关村综保区“保税、免税、退税、免证”政策优势。
积极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创新生态,不断做强医药健康产业,海淀正在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彰显智慧、力量、作为。
三年行动 打造范式
海淀有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关村综保区“四区”叠加优势。发展医药健康产业,禀赋凸显,重任在肩,使命必达。
如何谋篇布局?大会上发布的《海淀区医药健康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聚焦补齐先进制造技术短板,拓展新的增长点和盈利模式,打造“海淀医药健康产业新范式”。
到2026年,海淀区医药健康产业收入规模将达到1500亿元,培育2-3家国内行业领军企业,新增10家上市公司、30家专精特新企业,形成一批细分领域产业集群,建设AI赋能医药健康产业先导区,建成医工交叉产业创新示范区。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行动计划列出了10项重点任务:加强新机制、新靶点、新结构的原创新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促进医疗器械产业持续创新、快速发展;加快布局培育数字医疗新业态;提升转化孵化能力;强化空间资源配置,打造医药健康产业聚集区;培育和促进企业梯队式发展;加强高端领军型人才引进;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政策突破,探索先行先试;利用全球资源推进产业国际化发展。
同时,定下了6大保障措施,包括加强组织保障、建立政府服务平台、加强政策支持、加强协同联动、加强宣传推介、优化营商环境。
会上发布的《海淀区中医药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试行)》提出,将中医药产业纳入海淀区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中不断发展壮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明确了9项重点任务,包括增强政策供给能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促进关键资源整合,加快本地企业培育,打造产业发展体系,推动中医药产业跨界融合,强化产业人才支撑,加强资金支持和产业资本引导,加大中医药宣传力度。
打造新范式,加强原创新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加快布局培育数字医疗新业态,加强高端领军型人才引进,加强政策突破,利用全球资源……面向未来,海淀发展医药健康产业,聚合了科技、人才、政策、国际化等各种要素。这样的前瞻性部署,有宏阔的视野,有战略的格局,有一流的标准。
众人拾柴火焰高。政产学研医协同联动、形成合力,海淀区医药健康产业蓝图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一场气势恢宏的大合唱。
系统规划“链”上服务
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需要产业空间,需要服务平台,需要创新项目,需要耐心资本的长期陪伴与支持。大会上,空间、平台、项目、资本集中亮相,在这片创新创业创造的热土上,在政策的牵引下,并肩携手,共赴未来。
北京四季青生命科技园着力发展医疗器械、医疗健康、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形成以医疗场景、专业园区、医养结合“三位一体”的医药健康产业新模式。
海星医药健康创新园B区以生物医药中试平台为核心定位,将打造成为集生物医药加速、中试、研发实验、配套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
中关村科学城国际医谷将建设孵化中心、企业独栋及国际GMP标准生产车间,延伸至小试、中试、生产等产业环节,打造医药健康专属产业空间。
金隅生命科学创新中心依托清华工研院的产业资源,将打造成为以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技术为产业核心的综合性CGT科技创新园区。
预计到2026年,海淀区内医药产业新增空间供给将达到200万平方米,助力形成北部、中部、南部三大医药健康产业聚集区。
枝繁叶茂巢暖引凤来。会上,一批又一批产业空间、重点项目落地签约,双向奔赴。
中关村科学城医药健康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共性技术平台、临床CRO平台等三大平台重磅登场,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其中,公共服务平台为初创企业和创新项目提供从实验动物到CDMO的一站式服务。共性技术平台通过提供先进的制剂、蛋白质分析等技术服务,为药物研发和医疗器械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临床CRO平台专注于临床试验的管理和数据分析,确保药物和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将极大提高临床试验的效率和质量,加速产品的市场化进程。
为了让更多的产业空间、更完善的产业服务平台更好地发挥作用,海淀区医药健康产业服务体系也将不断完善。中关村科学城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中心将市区两级的创新监管服务向前延伸,提升服务效率。中关村科学城CGT产业孵化中心作为市区联合设立的孵化器,推动基因与细胞治疗药物的垂直孵化。
“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积极参与。中关村科学城医药健康投资服务联盟的成立,搭建了一个网络化的投资服务平台,推动医药健康产业与资本的高效融合。
坚持系统思维,从产业链入手,“海淀服务”为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夯实根基。
大“医”精诚直击未来
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犹如树苗生长需要阳光、雨露、土壤,需要良好的环境。海淀发展医药健康产业,得到了各界的大力支持,得天独厚的产业生态也吸引着各界热情参与。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在演讲中指出,世界发达国家围绕生物医药产业进行了全链条布局。我们要以实现新质生产力为导向,引领医药健康产业“质”的变革。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海淀区医药健康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中提到的提升转化孵化能力、发挥高校院所优势、吸引全球优质创新资源聚集等内容,对于助推医药健康产业繁荣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教授、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中心”首席科学家程和平及其团队经过多年科研攻关,研制成功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大会上,程和平指出了这一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的应用方向,如面向消化道的双光子内窥镜,解决临床需求,推进消化道疾病的全周期演化规律研究。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为先书院院长洪波在演讲中介绍了两个案例,两位高位截瘫患者分别通过无线微创脑机接口实现了意念控制光标移动、意念控制手套外骨骼持握。他指出,NEO微创脑机接口的临床前景,包括高位截瘫患者的运动辅助与神经修复、难治性癫痫的闭环调控治疗、抑郁等精神疾病的闭环调控治疗、神经外科围手术期电生理监护等。
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副总裁焦玲在演讲中介绍说,2023财年,西门子医疗在中国销售的产品中,近75%实现国产。在产业生态方面,西门子医疗开放创新中心助推本土医疗科技产业创新发展,助医学人才逐梦,为国际交流筑桥。
百洋医药副总裁王廷伟在演讲中说,商业化能力通常是生物科技的短板,而商业化团队建设关乎创新成果兑现能力。他分享了公司的成功案例,指出第三方平台崛起是中国医药行业通过专业化分工走向成熟的表现。
这是一次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方向和路径的华山论“见”,是一次产业的“路演”,是一次全产业链的动员。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海淀始终自觉担负服务国家战略和新时代首都发展大局重要职责使命,坚定不移走好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之路。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让我们扛起使命、乘风破浪、奋勇前行,向着海淀医药健康产业的春天进发,为海淀当好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新质生产力示范区贡献更多创新力量和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