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08日
第03版:综合

构建枢纽型创新服务平台“新范式”

中关村创业大街聚合重置产业空间为培育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本报记者 陈乃禾

成为北京市首批专精特新服务站、举办出海企业交流活动、承办专精特新“小巨人”申请辅导……近期,中关村创业大街里各类主题的大活动、小交流一直不断。政策咨询、投融资对接、企业管理咨询、产业链上下游对接等一系列创业者所需的资源,在这里都“送货上门”。

十年前的中关村创业大街,掀起了创新创业的热潮,在无数人心中埋下了创新的种子,作为我国第一条创新主题生态街区,成为众人心中最鲜明的创新创业科技地标。如今的中关村创业大街,依然是“服务创新”的内核,但其发展思路与空间构成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中关村创业大街作为海淀置业旗下专门从事科技创新服务的载体平台,不仅自身要高质量发展,更要‘以退为进’整合空间资源、盘活空间资源,给新产业、新技术提供空间与服务,为高质量的产业发展打造新平台、构建新生态。”海淀置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丽君表示。

将服务创新作为永恒“课题”

“今年以来,面对如何助推创新组织、创业公司高质量发展这一新课题,我们也在梳理十年来的经验,并且立足自身作为产业空间经营者的优势,搭建专项服务平台,构建创新生态社区,为企业或创新组织的发展提供更高质量的软硬件资源。”中关村创业大街公司总经理聂丽霞告诉记者。

“填报的时候我们要注意避免哪些问题?”“满足资质要求需要提供哪些证明材料?”3月20日,在中关村创业大街专精特新服务站承办的第二场2024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资质申请——辅导会结束后,依然有不少企业负责人聚集在宣讲老师周围,有针对性地提出咨询。而像这样有主题、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宣讲等的活动,在中关村创业大街每月至少有两场。

“来之前我对能不能成功申报是有一些疑虑的,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对流程、资料准备等方面都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成功申报也更有把握了。”现场一位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据了解,第二场2024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资质申请——辅导会上,现场70余家企业代表与线上100家企业负责人听取了专业的申请辅导,不仅了解了专精特新“小巨人”资质申请要点,还通过讲师的答疑,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增强了申报的信心。

科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创新空间最期盼的结果,为了服务企业的各类需求,中关村创业大街作为枢纽型创新服务平台,也在不遗余力扩大国际科创“朋友圈”,“目前,我们设立了阿联酋办公室,协助企业对接中东地区资源、帮助企业落实当地配套政策。”聂丽霞在出海企业交流活动中介绍说,“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寻求海外市场拓展,加之中东地区对中国科技公司开放和欢迎的态度,中关村创业大街将助力企业更深入地了解中东市场,对接中东资源,为科技企业全球化发展提供支持。”

高质量精准谋划空间功能定位

海淀许多知名互联网公司、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最初都起始于中关村创业大街,或者曾在这里落脚,伴随着中国互联网行业的蓬勃发展,他们逐渐成为各个领域的头部企业。十年来,这里的创业者发生了哪些变化?“与十年前相比,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我们服务的人群和企业在发生变化,其中创业者中有了更多科学家、连续创业者、海归学者,还有一些投资人,他们成为了创业的主力,而创新企业也从单纯的商业模式创新,往更深层次的技术创新领域迈进。”聂丽霞告诉记者。

创业人群、创新项目发生变化,也就意味着产业空间也一定要跟着调整。近年来,中关村创业大街公司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空间网络建设布局,持续高质量精准谋划空间功能定位、完善配套设施。为了匹配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创新企业的发展需求,积极打造各类空间形态,从早期传统写字楼形态到适应初创公司灵活办公和社群交流需要的联合办公空间,以及适应头部机构平台个性化需求的定制化空间,主动推进空间产品迭代升级,逐步提升空间高端创新资源有效承载量。智源大厦、静淑苑路全球创新社区、开源芯片研究院等新一批科技创新空间正式启用,承载人工智能研发机构、国际化创新企业、RISC-V产业生态企业集聚。

2023年,海淀宣布将全力打造中关村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首批重点建设4个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园正式揭牌,其中海淀置业集团旗下的中关村创业大街、中国技术交易大厦、海置创投大厦、智源大厦、优盛大厦是中关村西区、五道口人工智能产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为高质量发展腾挪出高质量的空间,我们也进一步发挥创新服务经验,搭建了多个产业创新服务平台,为空间入驻企业提供全方位加速服务。”聂丽霞表示。

让高质量的创新“种子”扎根海淀

春天是一个万物生长,新绿萌发的季节,中关村创业大街作为许多企业“萌发”的空间,不仅需要肥沃自身“土壤”更需要持续发现高质量的创新“种子”。

“资本可以快速促进生产要素提质升级,如何打造资本的接入口,让好项目对接好资源,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聂丽霞介绍说。在2024海淀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中关村科学城“国际创新服务集聚区”正式揭牌。集聚区由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与海淀置业联合共建,中关村创业大街公司负责整体运营,10家行业头部投资机构、大企业投资平台与创新中心作为首批机构签约,落户国际创新服务集聚区。未来,集聚区将为入驻机构和企业提供政策支持,设计和开展投融资对接会等科技服务业赋能品牌活动,提供优质的全链条、全方位、全周期企业服务,完善全要素创新服务体系,最大化加速企业创新发展。“投资机构在家门口就能看好项目,会见创始人,感受企业氛围,这将极大促进优质项目的快速转化。”聂丽霞表示。

据介绍,中关村创业大街公司持续与奇绩创坛、红杉中国、创新工场、无限基金SEEFund、中关村智友天使研究院、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等10余家头部创新平台开展合作,挖掘和引入高潜力、高成长创新企业。据统计,截至目前,经由奇绩创坛挖掘的创新项目,多数都选择留在海淀,成为海淀高质量发展的后备力量。

与此同时,中关村创业大街公司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大学等10余所高校,中钢、索尼、理光等30余家企业,德勤、FESCO等20余家创新服务机构形成良好的生态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吸引高端生态创新资源集聚,服务优质企业与优秀人才落地成长。

据了解,今年至2025年,经过更新的海淀新技术大厦、海淀文化艺术大厦将陆续投入使用,更多高质量的创新空间将陆续亮相。空间的整合与重新配置,高端创新要素的持续引进,完善的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为创新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催化剂”,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了“聚合效应”,产业空间作为承载科技创新的载体必将见证更多行业领先成果的诞生。

2024-04-08 中关村创业大街聚合重置产业空间为培育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6 6 海淀报 c47225.html 1 构建枢纽型创新服务平台“新范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