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碧渊
“现在楼顶做好了防水,心里踏实了。”近日,家住紫竹院街道北洼路社区车道沟东路4号院的居民赵阿姨对记者说。车道沟东路4号院是典型的老小区,住宅楼最早建于1980年。去年夏季汛期,有居住在顶层的居民家中出现漏雨情况。为在今年雨季前解决居民的这桩“烦心事”,紫竹院街道党工委依托“大家商量着办”的议事协商机制,坚持“向前一步、未雨绸缪”的原则,修缮屋顶,为居民营造安全的居住环境。
楼顶漏雨成了居民的“心病”
近日,记者来到紫竹院街道北洼路社区车道沟东路4号院,看到楼顶上已经铺上了崭新平整的防水层。
“以前楼顶的防水层都用很多年了,存在开裂、起皮儿的现象,去年雨季房顶漏雨,成了我的一块‘心病’。”提起楼顶防水改造前的样貌,居民李女士还印象深刻。
由于建筑年代久远,产权结构复杂等原因,小区基础设施老化严重,缺乏统一物业管理,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特别是楼顶防水层年久失修,下雨时有顶层居民家中出现漏雨情况,其中7号楼至10号楼情况尤为突出,楼顶原有的防水层已经起鼓、开裂,导致居民家中出现漏雨,存在安全隐患。
去年夏季汛期,有顶层居民家中出现漏雨情况,严重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社区接到居民反映后,立即协调维修人员对漏雨点位进行应急处理,并详细记录了问题点位情况。“居民就楼顶防水问题向我们反映,因小区产权结构复杂,各产权单位对楼顶防水修复工程始终未达成一致意见,使得问题难以有效解决。”北洼路社区党委书记徐洪霞告诉记者。
社区吹哨,街道报到。紫竹院街道高度重视社区反映的问题,组织基层网格员、社区工作者以及相关职能科室工作人员共同入户走访、实地勘察,发现小区共有14户居民家中存在房屋漏雨、墙体脱落等隐患。
多方协调共议共商解难题
为解决老旧居民楼雨季漏雨问题,紫竹院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牵头,组织社区、产权单位、居民代表等召开议事协商会,对楼顶修缮的方案、资金等问题展开讨论。
“维修需要用钱,这笔钱从哪来?”“能不能通过提取公共维修基金的方法来解决呢?”“这次最好是整体修缮,小修小补用不了多长时间还得漏雨”“最好能赶在今年雨季前修缮完成”……议事会上,顶层业主围绕修缮的资金来源、修缮方式和时间等纷纷提出意见建议,社区工作人员对这些意见进行详细记录。
综合各方意见,紫竹院街道立即行动,与这几栋居民楼产权单位进行沟通,产权单位表示该小区的公共维修基金总额与实际所需修缮资金预算相差较大,不足以用来修缮屋顶。为解决居民的迫切需要,紫竹院街道多次召开会议,经过多方协商,最终决定由街道先行垫资对车道沟东路4号院楼顶实施防水修复工程,尽快解决顶层漏雨问题。
施工期间,社区通过微信群、张贴通知等方式提示居民注意事项。同时,街道工作人员在现场进行了指导,要求施工方做好防尘工作,确保施工安全、规范和高效推进。维修工程为7号楼至10号楼重新铺设防水层,共计4081.23平方米。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顺利完成修缮工作,并通过相关部门验收。
“老旧小区所面临的历史遗留问题错综复杂,产权关系相互交织,加上资源和人力的限制,确实给问题的及时解决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然而,这些困难并不能成为拖延解决问题的借口。紫竹院街道党工委坚持党建引领‘大家商量着办’工作机制,梳理分析群众诉求,发现共性问题举一反三,在主动作为、主动服务上多下功夫,解决群众燃眉之急。同时,充分发挥基层网格员作用,主动摸排需要修缮的楼宇、设施,消除漏雨隐患,更好地推动‘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延伸,驱动‘被动治理’向‘主动治理’转变。”紫竹院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尹曙光说。
“大家商量着办”,办的是民生实事,为的是百姓暖心。下一步,紫竹院街道党工委将持续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满意答卷”,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全面提升辖区居民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