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8日
第04版:专题

校门口的『墙上艺术馆』

□本报记者 栗洁 文 海淀街道 供图

出现在万泉小学门口的“墙上艺术馆”,是海淀街道新近打造的一处“街头艺术空间”。这个“艺术馆”将小巷和艺术充分融合在一起,宛如一颗亮眼的明珠点燃了原本沉闷质朴的街巷,也为感受城市变化的市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巷里行

“墙上艺术馆”点靓街区风貌

“改造以后,这里的空间变化太大了。我们接送孩子也有秩序多了。这个橱窗里不仅有学校孩子们的作品,还有我们小时候的生活场景,不仅有趣还能让我们回忆童年的美好。每次等孩子放学的时候,我都会来橱窗这里看一看。”一位学生家长看到改造后的校门前空间感慨道。

海淀街道联合万泉小学打造的“墙上艺术馆”,位于万泉小学门前的一片区域。记者在现场看到,“墙上艺术馆”由11个立体橱窗组成,边框与连接的墙面涂成了充满生机的绿色。设计师们将“墙上艺术馆”定义成“流动的舞台”,展示窗里的内容进行周期性更换。

曾经,这里由于原有的校园围墙与校门前的道路距离过近,导致上下学时段大量接送孩子的家长滞留在校门前,常常引起交通拥堵。“一到上下学,除了过往的车辆,这里半边马路都挤满了来接孩子的家长。行人、电动车、汽车交织在一起,非常堵。”一位学生家长回忆道。

“改造之前的校门外空间早已无法满足学校使用需求,同时也带来交通隐患。”海淀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副科长王闰开介绍,“所以,由街道牵头组织万泉小学与海淀园林工程设计所、中央美术学院等设计单位,以及责任规划师多方共同商讨,听取各方意见和需求,最终决定对步行街和校门前的场地进行拓宽,以‘墙上艺术馆’作为重构整体街区风貌的核心要素,努力为家长和学生创造更好的接送环境,也为市民带来一个更加舒适的步行体验。”

巷新颜

“流动的舞台”展示不同的童年

“针对原有的校园围墙与主街道距离过近,导致上下学时段校园门前拥挤等实际情况,万泉小学主动将院墙的挡墙向后退让了1米,让出的面积以供拓宽步行道使用。另外,原来的挡墙高1米,挡墙内的低品质绿地与人行步道存在约1.5米的高差,街区界面显得特别沉闷和封闭,步行空间感受较差。”记者跟随海淀街道责任规划师付斯曼走在万泉小学门口万柳东路上,听她介绍。

设计师们从空间设计的角度切入,首先厘清了空间的形制,包括街道遗留空间的位置、大小、形状、环境等属性,拓宽了步行街和学校大门前的场地,并重新梳理了步行的流线以及出入口。

付斯曼告诉记者,拓宽空间后,利用街区隔离立面和沿街空间,打造成学生友好、家长友好的“墙上艺术馆”,增强了城市界面的开放度,使街区墙面从仅有的隔离功能提升为具有文化属性的公共空间。

负责此次改造设计的中央美术学院杨宇、吴晓敏设计团队的师生多次前往海淀街道及万泉小学,与相关人员开展了深入的讨论沟通,最终确定首次展示的橱窗设计以“我的童年”作为主题,融合街道居民的童年记忆和孩子们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内容包含万泉小学特有的体育、文化、艺术、心理辅导、科技创新及乐团等不同内容的课外活动,体现万泉小学的教学特色。

记者在这里看到,首次主题展以时间为线索,将不同时代的具有独特性的童年体验和校园生活以情景化的建构手法加以表现。设计团队在橱窗设计中借助3D打印、数控切割等技术手段,融合了雕塑、绘画、摄影、装置等多样化的艺术展示形式,表现不同代际色彩丰富的童年生活,与观者记忆中的童年进行“共情”。家长、孩子和本地居民作为观众的主体,当他们在街道上行走时,每代人都能看到自己曾经最熟悉的童年生活,并且彼此进入到对方的时空,去感受时代的变迁。

“为了让人们有更多的空间在此漫步、观望、停留,设计师在家长等候区域的人行道上方增设了雨棚,并且在橱窗之间添加了休闲座椅,为来往接送孩子的父母、社区的居民提供便利。大家在休憩、观展的同时,能够体验感受‘墙上艺术馆’的文化艺术韵味,以此提升街区的艺术品质,激发街区的文化活力。”付斯曼说。

巷新力

“以文化城”打造地区“新地标”

“海淀街道作为建成区,已不适用大拆大建的粗放式建设方式。街道希望通过在辖区范围内选取一系列空间节点,对零星地块、闲置地块、小微空间进行改造,达到社区空间品质提升和功能塑造。”海淀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林日盛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在更新中海淀街道深入贯彻“以文化城”的理念,通过街区更新充分挖掘周边历史文化资源,突出文化元素,让街区有历史、有文化、有记忆、有故事,使街区更具有宜居性,更具有以人为本的活力。

“去年落成的‘墙上博物馆’,是海淀街道持续推进的城市更新工作试点案例之一。”据林日盛介绍,“墙上博物馆”位于海淀路上,对原有破旧围墙改造,使围墙实现了从设施到空间、从破旧到美观、从单一功能向复合多元功能转变,同时增补了文化休闲空间,提升了街区品质,激发了街区活力。如今,“墙上博物馆”让不会说话的墙“开口说话”,用饱含着历史感和文化气息的口吻,为人们讲述着城市的记忆,记录地区发展变化,使生活在海淀街道的居民、路过围墙檐下的旅者感受着来自街区的温暖与浪漫。

记者发现,海淀街道以“墙上博物馆”的构建作为街区改造更新实践的起点,以线带面,推动街区活化,促进业态更新,激发人文复兴。而“墙上艺术馆”便是紧随其后的改造项目。“我们通过文化融入街巷局部升级改造的方式,让这片区域实现了城市的‘逆生长’。”林日盛告诉记者。可以看到,“墙上博物馆”与“墙上艺术馆”之间相隔不远,中间还有正在进行更新改造的中关村广场,改造后的中关村广场将打造集高品质生活、科技体验、文化艺术为一体的公园式商业街区,这三点形成了一条新的街区“打卡线”。

春日漫漫,与光偕行。这个春日,可以来一场随心所欲地行走,从“墙上博物馆”到“墙上艺术馆”,海淀街道让市民感受城市风貌和历史文化积淀,让紧绷的生活多一点松弛感。

2024-04-18 6 6 海淀报 c47440.html 1 校门口的『墙上艺术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