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原梦雨
“以前充电桩少,每天回来都得‘抢’位置,有时候晚了就充不上电。自从增加了充电桩,感觉方便多了。”近日,家住海淀街道新区社区的李女士下班回到小区,将电动自行车推进新改造的车棚里,熟练地给车充电,与前来采访的记者聊起了小区最近的变化。
海淀街道新区社区党委依托“大家商量着办”议事协商机制,积极推进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建设,通过翻新旧自行车棚,将闲置区域进行有效合理利用。记者在新区社区甲26号院看到,昔日的自行车棚已经完成“升级更新”,在原有8个充电桩的基础上,新增加了20个充电桩,满足了社区居民充电需求。
飞线充电隐患多居民反映充电难
“楼里很多家都有电动车,回家充电全靠‘运气’,楼下的充电口不够用,有些居民就从自己家拉线充,太危险了!”居民李女士和记者说起以前的情景。
海淀街道新区社区甲26号院属于典型的老旧小区,共有3栋楼,290余户住户。随着小区内电动自行车数量逐渐增多,充电桩已无法满足居民需求。为了充电,有居民会从家中拉起“高空飞线”,不仅影响了小区整体环境面貌,也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安全第一位,‘飞线充电’‘电动车上楼’真的太危险了。希望街道、社区尽快为我们合理规划。”不少居民向社区提出加装充电桩的诉求,电动车充电难问题亟待解决。
召开议事协商会多方联动解难题
老小区公共空间有限,基础设施薄弱,增加充电桩并非易事。为解决居民电动自行车充电问题,新区社区党委启动“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联合街道平安建设办公室、供电公司、产权单位、物业及充电桩公司、居民代表等各方召开议事协商会,化解充电难题。
由于社区可安装充电桩的公共区域较少,所以选址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难题。
“社区就这么大,能安装充电桩的地方有限,‘盘活’现有资源,这是一个思路。”新区社区党委书记陈静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小区目前已经安装充电桩的车棚能不能再合理规划下,挖掘出可利用的新空间。”物业公司负责人说。
“车棚里有好多车已经停放很久没人要了,是不是可以统一清理下。”居民代表王先生补充说道。
“如果在车棚里新装充电桩,电线怎么接过来也是问题。”“充电桩数量增加后,用电安全如何保证。”……议事协商会上,参会各方代表就充电桩选址、加装改造、安全保障等问题进行协商讨论。
随后,为快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新区社区党委通过民意调查、入户访问、实地勘察,又召开了几次议事协商会,综合研究解决办法。最终,社区决定通过废旧自行车置换活动,清理自行车棚的废旧自行车,并对现有自行车棚进行改造,增加充电桩,实现车棚升级焕新。
翻建自行车棚让电动车顺利“回家”
“原本楼下车棚空间不小,但停了不少‘僵尸’自行车,占了位置。”陈静说。为此,社区联合物业将车棚里停放的“僵尸车”清理出来,统一摆放,张贴通知,请居民尽快认领,并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实现闲置物品再利用,无人认领的自行车则由社区统一清理。
“僵尸车”清理后,车棚腾出很大空间。经过前期测量,决定将部分墙体拆除,重新规划,对自行车棚进行“升级”,加装充电桩等设施。
经过近1个月的协商、施工,3月27日,新安装的充电桩正式投入使用,满足了居民的充电需求。“这个车棚就在我们楼旁边,现在停车、充电非常方便,还改善了电动车乱放的问题,安全多了。”“有了这个充电车棚,电动车有地方停了。”自行车车棚改造后,受到居民们的好评。
小小充电桩,大大暖心事。下一步,海淀街道将持续聚焦“小切口”,紧扣“微实事”,延长民生“服务线”,更大程度满足群众需求,以实际行动提升居民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