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洁
“小区如何取名,咱居民说了算。燕秀园这个名字,充分体现了北大文化特色。”看着小区大门上安装的新名牌,正黄旗北大社区的居民李老师高兴地对记者说。
燕秀园小区命名的背后,是马连洼街道正黄旗北大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参与社区治理模式,充分运用“大家商量着办”机制议事协商的成果。
小区的名字居民来定
正黄旗北大社区所辖北京大学肖家河教工住宅小区,现有4个自然小区,居民3038户、约9100人,除一区213户是肖家河原地回迁居民外,其余居民都是北京大学教职工。社区规模大、人口多、居民需求多样化,社区管理难度大。
据介绍,2019年5月小区建成,居民陆续入住,由肖家河居委会代管。2020年9月正黄旗北大社区居委会成立,由于当时小区还未办理规划验收,导致命名工作始终没有启动。2023年底,验收工作启动,“北京大学肖家河教工住宅项目”拟申报项目建筑物名称进行公示,居民们纷纷通过居委会电话、微信群等方式表达观点和意见,希望小区命名能够体现北京大学的文化特色和辨识度。
正黄旗北大社区及时响应居民关心关切,将收集到的业主诉求,迅速向马连洼街道反映,马连洼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树彦主持召开协调会,邀请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海淀分局、北京大学肖家河项目建设办公室、业主代表等沟通协商,商定既要依法申报命名又要充分尊重居民意见,社区做好相关征集意见工作。
随后,正黄旗北大社区会同业委会、北京大学肖家河项目建设办公室,通过微信业主群、电话和邮箱等形式征集业主意见,首先征集居民对社区名称的提议,然后对提议较多的小区名称,进行业主投票。
“我同意用能体现北大特色的名字。”“要不叫‘未名庭院’吧?”“叫‘燕秀园’如何?又有一定文化特色,又有北大的辨识度。”……一时间,微信群里热闹非凡,居民们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征集居民的意见后,经业主投票,确定“北京大学肖家河教工住宅项目”拟申报名称为“燕秀园”。其中,4个小区分别为“燕秀园一区”“燕秀园二区”“燕秀园三区”“燕秀园四区”。
在小区标识名牌设计阶段,社区共征求居民关于小区名牌的样式、材质、排版等意见及建议100余条,通过向相关专家请教、与居民代表沟通等多种方式,基本确定了小区名牌的材质和排版,并对字体进行优化设计后,再次征求居民意见。
“小区名字‘燕秀园’所用的字体,可不能侵权呢。最好查一查,避免以后会有麻烦。”有法律意识较强的居民,提醒社区工作人员应确认小区名牌上所选用的字体是否被授权使用,以避免侵权。社区认真听取了居民建议,通过多种渠道,和字库公司取得联系,说明详细情况,经过10余轮次的沟通,得到字库公司的理解支持,授予了社区免费字库授权书。
最终,小区申报的命名得到主管部门批准。经过近几个月的共同努力,今年6月19日,4个小区的9个大门安装名牌。从那时起,居民每次回家,看到小区新安装的标识名牌,就会觉得赏心悦目。
“推窗见绿,心情都美了”
正黄旗北大社区积极探索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基层治理,通过打造“血脉红、向阳橙、同心蓝、智联绿、乐享银”的“小北五色连心驿站”党建品牌,不断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现在这块仿真草坪铺得真不错,环境美了,心情也好啦!”回迁居民赵先生望着窗外说道。在社区包楼入户工作中,有居民反映一区回迁楼南侧有一块斑秃的地块,每逢刮风的时候,尘土飞扬,希望重新进行规划治理。
收到居民的诉求后,正黄旗北大社区召集物业公司等单位召开党建协调委员会会议,了解具体情况,研究解决办法。居民所说的地方是一条隐形消防车道,路面上只有一层薄薄的浮土,地下是混凝土和绿格网,交房前种过绿植,但是难以存活;此地块属于小区绿化面积,无法硬化改变用途。同时,社区邀请专业人员到现场察勘,前后商议了4次,专业人员表示:“种植难度很大,无法保证绿化存活。”
正黄旗北大社区党总支充分依托党建引领“大家商量着办”议事协商机制,邀请居民、物业、北京大学相关负责人等30多人,先后3次召开议事协商会,以解决居民诉求为目标充分展开讨论,最终,居民们一致同意铺设仿真草坪,既能美化环境,又能解决尘土飞扬的问题。社区党总支充分尊重居民意见,将铺设仿真草坪计划进行公示,并将协商结果及时上报街道相关科室,多方协调资金铺设了约600平方米的仿真草坪,解决了居民的诉求。
仿真草坪铺好后,物业主动承担起后续管理维护的工作,居民和社区志愿者纷纷自觉维护草坪卫生,有破损和翻起也会主动通知物业进行维护。一位居民说:“这个机制真好,街道和社区很重视我们的诉求,积极组织大家商量,对于我们提出的意见,他们都尽心尽力地办,现在推窗见绿,心情都美了。”
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
众人拾柴火焰高。正黄旗北大社区成立以来,社工包楼包片,主动发现居民诉求,通过线上线下畅通居民反映渠道,多方共治“大家商量着办”,真正实现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正黄旗北大社区党总支书记于燕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积极探索社区基层治理新模式,通过联合物业公司、业委会、居民自治组织、楼长等力量,将党组织职能职责与小区治理日常事务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党建引领、多元参与、协商治理、智慧服务”的社区治理体系。于燕说:“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打造特色‘小北五色连心驿站’,不断凝聚社区力量,链接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小北’线上服务平台作用,7×24小时收集居民急难愁盼问题,精准对接居民需求,用心打通社区服务‘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