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3日
第01版:头版

我区发布“科技助残”三年行动方案

为残障人士“智”创未来

□本报记者 赵磊 孟竹

预防疾病致残,共享健康生活。在全国第八个残疾预防日来临之际,8月22日,海淀区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正式发布《海淀区“科技助残”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旨在通过为期三年的不懈努力,构建起集政策、产业、学术、研究与应用于一体的科技助残工作新体系,打造一批科技助残应用场景、推出一批科技助残创新单位和创新成果、培养一支专业人才队伍,最终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助残高地,让科技真正惠及残疾人群体,共同迈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夯实底座

让更多残障人士“无碍”生活

搭建服务平台,促进成果落地。《行动方案》提出,重点建设“四个一”,即一个科技助残联合创新平台、一个专家智库、一个助残技术或产品图谱、一个产品体验窗口。

区残联党建部主任王久峰表示,推出科技助残产品与技术系列图谱,旨在保障残疾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满足残疾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利用科技和智慧服务等方式为残疾人解决现实困境。“所以我们积极面向社会持续征集、优化科技助残技术与产品图谱,最终遴选出31家企业共35套技术和产品纳入图谱(第一期),有效促进了科技助残产品的普及与应用。”王久峰说。

作为首批纳入图谱的科技企业,北大医疗脑健康自主研发的孤独症智慧化康复辅具“嗨小保”,适用于孤独症儿童家校康复训练。该公司市场部高级总监吉莹介绍,作为已经转化落地的课题成果,该产品汇聚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优势,依托教学研发团队,针对孤独症儿童的评估和居家康复做出专业的训练计划。

“通过宣传,我们了解并积极加入海淀区科技助残技术和产品图谱,让有需要的人了解到我们的产品,让更多孤独症儿童在家里就能完成所需的康复训练。”吉莹说。

围绕关键技术

打造科技助残创新策源地

政策先行引领,汇聚产业要素。《行动方案》指出,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围绕助残关键技术、关键性产品的研发,采取“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和组织模式,推动智能轮椅、人工喉、人工耳蜗、脑机接口、辅具学具等智能设备的研发,加快可穿戴、便携式监测、居家监护、康复服务等科技助残技术产品的示范应用,打造科技助残高地。

“我们推出的‘互联网+康复’服务平台,可以理解为这是一套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康复版‘Keep’,打造‘数字化’康复服务模式,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来自海淀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憧橙康复的COO王龙介绍,该平台整合了300多位康复领域专家资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依托各类型疾病评估量表,自主研发出的AI康复评估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智能康复评估,由系统生成康复评估报告,并制定专属的康复训练方案。

“在训练中,我们配套了诸多教学和演示视频,利用姿态捕捉识别技术,精准识别康复人员的姿态和动作,对不规范的动作进行纠正和指导,保证用户训练的规范性,‘足不出户’完成康复训练。”王龙介绍,目前,该平台已上线5000多个康复视频课程,覆盖脑卒中、孤独症等36项疾病,实现了“康复处方”视频化。

紧扣残疾人需求科技助残示范场景创新应用

创新科技助残示范场景也是《行动方案》部署的重点内容之一。根据《行动方案》,紧扣残疾人需求,探索建设科技助残出行场景、无障碍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场景、智慧服务场景。

“应签尽签,签而有约。”海淀残疾人智慧家医签约服务平台在八里庄、中关村、北下关、四季青等四个街镇试点,探索构建“以签约残疾人为核心、多方业务人员服务一人或一个家庭”的签而有约服务圈,切实做到应签尽签、做实服务、签而有约。北京明略软件系统有限公司医疗事业部总经理王咸毅介绍,该项目基于微信生态和人工智能,依托集约式医助和传统的社区网格化管理。“通过便捷的交互沟通方式与快速响应的管理服务模式,精准聚焦和解决残疾人的急难愁盼问题,使得残疾人的获得感与满意度稳步提升。”王咸毅说。

开放生态

吸引更多资源聚集融合

《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构建科技助残开放生态,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作为科技创新主力军的作用;吸引更多利于科技助残事业全要素的资源聚集和融合;构建服务科技助残成果加速转化的全生命周期开放生态。

区残联理事长刘永泉认为,科技助残的意义,既体现在物质层面上的改善,更体现在精神层面上的支持和鼓励。在刘永泉看来,科技助残不仅是为残障人士提供辅助设备或技术工具,更重要的是赋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和机会,通过为他们提供独立生活、教育就业以及社交娱乐的机会,让科技帮助残障人士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人生价值。“下一步,我们将与相关部门共同推动《行动方案》落实,进一步助力构建科技助残开放生态。”

2024-08-23 我区发布“科技助残”三年行动方案 6 6 海淀报 c50079.html 1 为残障人士“智”创未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