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1月,在海淀区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经大会主席团会议决定,将259人次代表提出的“关于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助推海淀高质量发展的议案”等方面的7件议案并案,予以立案,交区人民政府办理,并将首次提请区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听取并审议区政府关于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议案的提出,与区委建设文化强区的工作目标高度契合,与百姓对更加丰富、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文化需求息息相关,对加快破解我区文化建设短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积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文化新动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议案的提出、办理和督办,是人大为全区改革发展添助力、增活力、聚合力的具体体现,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海淀的生动实践。
区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行监督职权,汇聚人大代表力量,助推议案办理提质增效
议案提出以后,区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紧紧围绕区委关于加强文化强区建设的工作目标,充分发挥监督职能,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创新开展督办工作。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针对该议案涉及面广、代表和群众关注度高、办理难度大、议案办理报告将首次提交区人代会审议表决等特点,区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议案督办工作,成立了由常委会统一领导、主管副主任牵头负责、教科文卫委员会全程督办、教科文卫办公室具体组织的领导机构。围绕议案办理提出的50项重点工作任务,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通过视察调研、听取汇报、座谈交流、专题研究等方式,监督和支持议案办理有序有效开展。
二是科学制定议案督办方案。议案提出以后,区人大常委会认真梳理代表提出的重点、难点问题,确定了以优化创新和任务分解落地作为议案督办工作的重要抓手,制定了《议案督办工作方案》,提出了“一二三四五六”督办工作思路。即:明确议案督办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准确把握海淀区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区、新版北京城市总规确定的历史文化传承典范区的战略定位,站在万亿GDP新起点上坚持科技和文化双轮驱动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区,以文化建设推动海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聚焦议案督办的两个目标,即紧紧聚焦全区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重点解决文化资源统筹利用不够、高品质多样化供给不足、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程度不高等问题;紧紧聚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断丰富高品质文化供给,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体验感、获得感、幸福感。动员三级代表广泛参与,在议案督办过程中,成立了由36名市、区代表组成的议案督办小组,形成了“教科文卫委员会全程督办、议案督办小组分组督办、联组代表协同督办”的工作模式,集中广大代表的力量和智慧开展有力监督。围绕四个文化、五个方面、六个环节开展督办工作,按照北京“四个文化”建设要求,重点监督我区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创新文化、公共文化建设发展情况,推动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文化空间的拓展与创新、“文化+”产业的融合与发展、文化品牌的塑造与传播、文化政策和规划的制定与落地等五个方面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新进展,扎实推进领衔代表座谈会、议案督办工作方案、专题视察调研、外出学习考察、议案中期汇报、常委会初审等六个环节重点工作。
三是以代表的高参与度回应代表和群众的高关注度。积极动员三级人大代表广泛参与领衔代表座谈会、议案办理任务分解会、议案督办小组专题会、专题视察调研、外出学习考察、议案办理中期汇报会、各联组分组视察调研、常委会初步审议、议案专题片拍摄等议案督办各环节。结合议案督办工作方案,区人大常委会分别围绕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创新文化、公共文化开展专题视察调研4次,召开座谈会、碰头会、工作对接会等12次,面对面听取议案办理部门有关工作进展情况,随时掌握议案办理进度和存在困难。各代表联组也结合地区实际开展了议案相关小规模视察和座谈活动。全年共计361人次代表参与议案督办,围绕加强文化建设顶层设计、推动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挥科技等资源优势促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等方面,提出了一批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转交有关议案办理部门研究落实,有效促进了议案办理进程,切实增强了议案办理成效。
四是同向发力共促议案办理。区人大常委会始终寓支持于监督之中,议案提出以后,第一时间与区委有关部门建立了协同机制,与议案统筹、牵头部门密切联系、协调配合、同题共答,共同推动议案办理。在议案督办过程中,常委会领导全程参与,围绕议案办理方向和目标、分解任务落地、发挥我区优势资源促进文化建设创新提升等问题,与议案办理部门多次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为议案办理提供了有效思路。教科文卫办公室与议案办理部门保持常态化沟通交流,精心筹备视察、座谈等各项工作任务,及时将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反馈给议案办理部门,为议案办理提供了有效支持。
2024年11月19日,区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初步听取并审议了区政府“关于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助推海淀高质量发展的议案”办理情况报告,会议充分肯定了全年议案办理工作,同时也认为,对标新时代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新使命,当前我区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一是文化体系建设还需要立足长远、统筹协调,在首都文化建设中还需要探索出海淀表达;二是具有海淀特色的文化品牌效应还不够凸显,城市文化形象、区域文化符号还不够鲜明;三是公共文化供给方式还比较单一,高品质、多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间还不太充足;四是文化产出、文化消费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优势还没有得到有效体现。为此,区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结合全年议案督办过程中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提出了立足中长期发展,以政策体系建设激发文化活力;强化创意性表达,以特色文化内容打造城市名片;做好差异化定位,以多元文化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等3方面共9条审议意见建议,并得到了区政府吸收采纳,为后续议案办理报告首次提交区人代会审议表决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过一年的共同努力,议案办理各部门在文化资源、文化空间、文化产业、文化品牌等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百姓的文化体验感、获得感不断提高,具有海淀特色的文化显性和文化韧性持续增强,议案办理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得到了区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认可和肯定。下一步,区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标全区文化建设大会提出的新目标和新要求,紧紧聚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按照议案办理“一年督办、两年跟踪督办”的工作机制,持续做好对议案的后续监督工作。
区政府:以议案办理为抓手,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
区政府高度重视议案办理工作,坚决把议案办理作为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重要方式,作为全面加强文化强区建设的重要抓手。第一时间成立了两名区领导担任双组长的议案办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建立了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全面推动议案办理工作。
一、密切协作配合,高位统筹议案办理工作
一是强化责任分工。组建5个工作组,分解任务50项,分别由3家牵头部门和12个委办局具体承办。截至目前,已完成任务45项,占总任务的90%,其余5项作为跨年重点项目已完成初步规划,将在2025年持续推进实施。
二是加强部门联动。不断深化分级调度、跨部门联动机制,建立议案办理时间表、任务图。区政府定期专题会议调度,协调难点问题,推进重大事项落实;区文旅局每月汇总工作进展,组织线上调度10余次、线下工作推进会3次。
三是广泛吸纳民意。议案办理期间,配合区人大常委会完成了专题视察、调研、座谈等各项工作,邀请方方面面的人大代表实地监督议案办理进度,并将代表们提出的真知灼见认真落实到议案办理的各环节、各步骤,助力全区文化高质量发展。
二、多维度一体推进,切实提升议案办理质效
(一)持续加强文化顶层设计
坚持高点定位、整体提升,召开海淀区文化建设大会,发布《海淀区推进文化强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一核、一区、两带、多组团”的海淀文化强区战略布局。制定实施《海淀区推进文化赋能科技创新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编制《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促进海淀区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规划》等,确定一系列地区文化建设近期和中远期发展目标,着力构建“人文海淀、创新之城”的整体城市形象。
(二)持续提升文化基础供给
文化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实现南北区域均衡。京张铁路遗址公园、清河之洲对外开放,五棵松万达、万象汇、砖窑里陆续成为文化展示新地标。启动海淀剧院升级改造工作和北部文化中心图书馆整装工作,发布海淀“十大演艺新空间”“十大文博新空间”。八里庄昆玉文化中心等7个新建公共文化设施落地,支持现有11个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提升文化产品供给质量,培养锻造专业文化人才队伍,现有专业师资400余人,文化组织员640人,群众文艺团队1779支,文化志愿者8.5万人。
(三)持续推动文旅科技融合
发布海淀文旅大模型游客服务智能体、“智行海淀”科游探索号大巴车,推出文脉相承人文之韵等十条经典旅游线路。推荐“拾光买卖街”光影科技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入选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圆明灵境、圆明园MR观光游览车等数字化项目落地。全力推进香山公园创建5A级景区。
(四)持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
三山五园成功获评全国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全面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数量较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增32处,提升文物级别96处,革命文物21处。推动实施摩诃庵文物建筑等17个文保项目;支持社会力量共建“博物馆之城”,京作榫卯艺术馆、元界紫砂工艺博物馆两家类博物馆成功挂牌,曹雪芹文化博物馆正在筹建;圆明园大宫门遗址区保护展示工程方案获市文物局核准;积极推进大慧寺文物的活化利用以及功德寺周边生态建设。
(五)持续塑造特色文化品牌
加强文化精品输出,开展中关村2024“开学季”和“毕业季”、国际青年艺术季等文化活动,来自10余个国家,以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100余位专家、学者与青年艺术家参与。海淀原创舞剧《人生若只如初见》荣获第十三届全国舞蹈展演优秀舞剧奖、北京文学艺术奖,《曹雪芹》入围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加大节日文化供给,举办清河之洲国风游园会等活动,各级各类文化活动总计11241场次,参与人数2433.27万人次。
(六)持续打造亮点文化项目
一是成功举办多项高水平国际交流活动。举全区之力,举办2024中关村论坛、2024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化论坛等一系列行业领先的国际交流活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20余家中央和市属媒体发布相关新闻,点击量超千万。
二是推动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对外开放。建成海淀文化新地标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举办《胜境大雅——三山五园珍品文物展》等主题展。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三山五园文化艺术联盟”,发起海淀区AI+文化共创计划。
三是建设“两弹一星”精神研学基地。选址“东方红一号”诞生地——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区,策划推出“两弹一星”在海淀主题展,与园区一体打造“两弹一星”精神研学基地,成为党史宣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研学教育的重要阵地。
四是推进翠湖R地块文化岛项目建设。计划建设面积6.78万公顷,在R地块布局集文化、娱乐、商业、演艺于一体的五大空间,打造北京西北部服务科技青年、极具文化活力、引领演艺潮流的国际一流文化艺术中心。
五是打造三个文物活化利用新样板。清华园火车站通过移交管理使用权实现面向社会开放;永山宅院通过引入社会力量修缮提升为新型文化展示空间;大慧寺依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专业力量,启动研究性保护工作,助力其对外开放。
六是推出五项数字文旅项目。积极引进数字体验项目落地历史文化名园、文旅景区,完成三山五园数字化复原、大慧寺彩塑壁画数字扫描、圆明园部分流失海外文物数字化复原。创建全市首家文物城市大脑,上线海淀文旅大模型游客服务智能体。
代表声音
夏海山代表:一是建议从水脉视角对海淀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打造具有独特底蕴和影响力的文化项目。二是建议进一步发挥社会力量,推进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如依托海淀科技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聚集的优势,出台政策搭建平台,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借鉴国际上艺术百分比计划概念,提取建设项目的1%作为艺术公共资金,专项用于人工智能先导区等重要文化建设。三是建议结合人工智能街区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文化之都,吸引更多科技人才聚集。四是鼓励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演出会场等文化设施对社会开放共享。
田增代表:一是建议区政府加强对我区低级别文物的重视程度,摸清低级别文物底数,划拨专项资金进行系统性保护。二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认养,吸引志愿者、文物爱好者等参与文物的看护和保护;同时文保部门要切实加大对文物的保护力度,避免因文物认养带来的经营性破坏,守好文物保护的红线。三是建议发挥大运河文化带南长河段的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文化品牌。
刘明新代表:一是作为首都高校密集区,海淀拥有大量来自全国各地、各个民族非遗青年传承人。建议联合高校等相关机构,鼓励青年非遗传承人走出校园,参加各类社会活动,丰富海淀群众的文化生活。二是鼓励青年从事文化产业相关工作;建议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为青年非遗传承人和从业者提供专项基金和指导,促进满足青年人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作品不断推陈出新。
毕海英代表:一是建议更好地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作用,如博物馆为家长提供电子版参观手册,便于家长与孩子的互动;如鼓励高科技企业面向中小学开放,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等。二是要进一步挖掘能够提供精神文化的公共空间,如加强政策支持,帮助图书馆、书店等文化空间更好地运营和发展;加强宣传力度,让群众身边的社区公共空间更好地服务老年人、吸引青少年;加强统筹规划,按照人口比例建设足量的便民性质图书馆。三是建议文化设施、文化资源等加大对青少年群体的普惠力度,引导青少年养成看书、欣赏音乐、看文化展览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