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9日
第03版:专版

传递民声汇集智慧 谋划发展保障民生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海淀篇章

2024年,区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把群众的“需求清单”转化为“满意答卷”,推动各单位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真正做到群众心坎上。这一年,区人大常委会各专门委员会积极组织相关单位、代表推进建议办理和督办工作,通过查进度、督质量、促成效,把发现问题、反映问题和解决问题贯穿监督全过程,切实让每一件代表建议得到落实,聚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2024年,代表在大会期间提出的203件建议、闭会期间提出的3件建议全部办复,其中问题得到解决或取得进展的126件。本期选取7件代表建议,向读者展示人大建议办理中的“民之所望、履职所向”。

建议代表:秦娜

建议内容:关于加快增设养老便民助餐点的建议

承办单位:区民政局

丰富多元供给 助推养老助餐服务高质量发展

2024年年初,区人大代表秦娜提出“关于加快增设养老便民助餐点的建议”:“随着社会日趋老龄化,老年人对在居住地附近解决一日三餐的需求日益增加,希望有关部门能在‘一刻钟服务圈’内通过合理规划,加快增设养老便民助餐点,满足广大老年人的日常就餐需求。”

海淀区民政局作为承办单位,这一年通过逐步优化养老服务机构辐射供餐、社会餐饮企业分散供餐、中央厨房连锁供餐、老年餐桌补充供餐、内部食堂集中供餐,推动并在全区形成了养老助餐点247家,社会餐饮承诺制助餐点108家,内部食堂61家,初步建立了多元助餐体系。

2024年12月底,记者来到位于青龙桥街道的大有食府——这里已经在区民政局和街道的有力支持下变身“海淀食堂”。午饭时间,打饭区、就餐区、咖啡吧内,前来就餐的居民挑选着自己喜欢的餐食,在温馨、干净的餐桌前享用着热气腾腾的饭餐。青龙桥街道民生保障办公室科长王洛筠告诉记者:“大有食府‘海淀食堂’是海淀区民政局与青龙桥街道在2024年8月份共同打造的养老助餐点。目前青龙桥街道共有5家养老助餐点,分布均匀,方便老年人就近用餐。为照顾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助餐点还提供送餐上门服务,让每一位有需求的老人都能享受到贴心的助餐服务。”

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张健介绍:“今年,在区人大代表的监督指导下,区民政局高度重视,持续扩大养老助餐服务供给,一方面针对老年人,特别是老老人的刚性就餐需求,形成多元助餐体系。另一方面,针对广大群众,特别是上班族、新就业群体等普惠需求,充分发挥市场力量,着力打造普惠共享的‘海淀食堂’,明确养老拓展、企业加盟、院所开放、园企共享、镇村共建等5种建设模式,推进助餐服务由老龄向全龄拓展。目前已挂牌运营青龙桥大有食府、中关村京东科技大厦店、东升镇宝盛广场社区餐厅等30家。”

秦娜代表告诉记者:“区民政局顺应人民期待,聚焦群众养老‘急难愁盼’,主动作为、勇于担当,不断加强政策创制,丰富多元服务供给,持续推进各项重点工作有序开展,用有温度、见实效的举措进一步推动全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接下来,我区将进一步完善养老助餐服务政策,通过“新建改建一批,功能叠加一批,资源开放一批,企业挂牌一批”的方式,织密服务网络,构建多元供给格局,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服务可及性和满意度,形成一批具有海淀特色、带动力强、示范效应突出的养老助餐服务示范点和优秀服务品牌,加快实现我区养老助餐服务全覆盖目标。(景天)

建议代表:徐志梅

建议内容:关于继续关注朱房四街腾退项目及后续建设的建议

承办单位:东升镇

推动朱房四街改造 共享城市更新成果

2024年12月26日,记者与区人大代表徐志梅一道来到朱房四街改造项目现场,看到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徐志梅代表感叹道:“看到45万平方米的安置房项目已经开工建设,我内心激动不已,要为各级政府和建议主办单位的积极作为点赞。关于朱房四街改造项目的建议能在我履职届内落地实施,让我倍感鼓舞,也对未来的履职信心百倍。”

施工现场,据清上未来置业发展有限公司项目总工程师刘飞介绍,朱房四街改造项目安置房项目于2024年11月开工,目前正在进行土护降工程。“我们建设方会秉承质量第一的原则,控制好质量安全进度,确保在2027年实现安置房的如期交付。”刘飞说。

记者了解到,自2003年底当选区人大代表以来,二十多年来,徐志梅通过人大代表建议、大会发言,以及各类监督视察、征求意见会、市区代表座谈会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就朱房四街改造项目建言献策、积极呼吁,终于在2019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由东升镇主导实施朱房四街改造项目。2023年6月,朱房四街改造项目实施方案取得批复;2023年11月正式启动腾退;2024年11月安置房项目开工建设。

随着朱房四街改造项目的推进,徐志梅的代表建议也由初期的腾退建议过渡到后续建设的建议。“未来朱房四街地区会有45万平米的安置房,15万平米的产业空间,20万平米的商品房,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建设,以及中小型卫生医疗机构建设等,所以我会持续跟踪这个建议后续的建设情况,实施过程监督。”徐志梅告诉记者,朱房四街地区还有汉城墙遗址和广济桥遗址两个市级文物保护点,结合四街的清河小镇建设、以及清河两岸综合整治提升行动规划之一的清河之驿的建设,她希望东升镇后续做好顶层设计,重视和优化这一区域未来的动静态交通,同时也做好清河古镇的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打造出清河文化名片。

对此,东升镇城乡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周宓表示,“东升镇对道路进行优化调整,构建了完善的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支路及街坊路四级道路网系统,丰富的路网设置,可以缓解交通压力;我们也和区文物局密切配合,建设过程中确保两处文物不受施工的影响;9年一贯制学校、中小型的卫生医疗机构、养老服务驿站、社区综合文化室、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等,也在加快推动建设,使各项配套设施尽快投入使用,让附近的百姓能尽早的共享城市更新的成果。”

徐志梅代表表示,朱房四街改造项目建议的办理凝聚了各方智慧,希望东升镇能把这条建议的办理模式、办理经验,进行总结和提升,为海淀区更多地区改造提供“东升模式”。 (阚丽丽)

建议代表:吴刚

建议内容:关于推进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二期建设项目的建议

承办单位:区园林绿化局

建设集教育旅游文化休闲于一体的铁路遗址公园

2024年12月底的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一期里,又上新了科技加持的小亮点。火车博物馆边上,新添的做饭机器人“一丝不苟”地做着客人刚刚下单的热气腾腾的煎饼果子;休闲广场上,健身、游园的群众走过之后,一台小小的扫地机器人沿着铁轨“认真”地清扫。

另一边,海淀区园林绿化局公园管理中心主任王志勇就站在“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二期建设项目规划”展板前,向区人大代表吴刚详述着二期的建设目标。

“这是一座连接着历史和现实,受到高度关注,集聚全国、北京市和海淀区三级人大代表之力推动建成的遗址公园。”吴刚代表谈到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一期时,十分感慨:“这座公园的建设,要明确定位在‘铁路遗址公园’上,最核心的元素就是‘铁路’。我在年初提出‘关于推进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二期建设项目的建议’,希望公园二期的规划既要考虑到城市需求的功能,更要承接历史给我们留下的珍贵遗产,用它来教育、影响后人,开发并打造成集教育、旅游、文化、休闲于一体的世界一流的铁路遗址公园。”

“海淀区园林绿化局高度重视代表建议,在二期规划工作上,我们在多次与代表座谈沟通的同时,也与高校的铁路专家、院士深入对接规划方案。”王志勇介绍:“12月初,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二期已经正式开工了。”

吴刚代表谈到:“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上下联动、多部门通力合作,要充分听取铁路专家的的意见。二期在规划定位上要让‘铁路遗址’的特色高度凸显;施工建设期间,应该选用铁路建设专业的施工队伍;同时还要充分保护、征集、运用与铁路有关的历史文物,在公园内充分彰显铁路元素,把‘热爱铁路’的小小种子种在来游园的一代又一代小小少年的心中。”

据介绍,二期工程将南延北展,形成全长9公里的带状公共空间。将实现步道、慢跑道和骑行道“三道一绿”南北贯通;一段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崛起的百年铁路轨道将重回大众视野,成为遗址公园中的重要景观,同时铁路部门此前捐赠的龙门吊、旧钢轨、传输机等珍贵设施也将布置在公园中;结合居民对公共交往空间的需求,二期项目将优化区域整体交通组织和功能布局,打造成集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文物展示及市民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生态、文化、休闲功能区。

王志勇表示:“海淀区园林绿化局在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二期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将以一种新的理念,在原汁原味地保留原有方案的同时,把公园打造成更加具有‘铁路文化传承’的精彩作品,展现在世人面前。”   (景天)

建议代表:张永慧

建议内容:关于元大都遗址公园加大监控、安全设施建设的建议

承办单位:区园林绿化局

让元大都遗址公园更亲民友好

作为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海淀段,这里不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土城遗址及土城沟水系贯穿全园,同时大量周边居民、游客会入园锻炼活动、游园散步。“这里是开放性公园,更是多年来周边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场所。”区人大代表张永慧告诉记者:“每年两会之前,我都会在自己所在的选区开一些小型座谈会,听取选民的意见。大家向我提出,公园内的灯光比较昏暗,监控设施不完备,还有很多死角。导致该公园存在安全隐患,曾经发生过物品丢失的相关案件,影响了周边居民到此地的休闲散步和娱乐生活。”

基于此,张永慧代表在2024年年初的人代会上提出“关于元大都遗址公园加大监控、安全设施建设”的建议。接到建议后,区园林绿化局高度重视建议,着手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

海淀区公园管理中心元大都公园管理处负责人王志钢介绍:“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海淀段全长4200米,出入口60个。为积极改善城市视觉景观风貌,增进市民群众绿色获得感、幸福感,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海淀段于2022年完成公园围栏拆除工作。由独立区域全面融入城市界面,成为可以随时出入的场所,这一改变给公园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新挑战。同时,游园群众和人大代表始终关注着该公园的建设和管理,给我们提出过很多的意见和建议。”

为了提升公园的游园环境和安全保障,海淀区公园管理中心于2024年在园内新增移动摄像头30个,进一步加强安全监控网络;在河道边缘设置了同时有夜间景观效果的灯带,目前已布置了2000延米,后续将继续布置600延米左右;同时延长了夜间照明时间,在重点区域实施不熄灯措施,并增加保安巡视密度。

在公园里锻炼的吴先生介绍:“我注意到今年新增了安全监控,现在夜间的河边还有彩色灯带,遛娃、锻炼都特别方便和放心。如果以后能在公园里增添一些儿童游乐设施,就更好了。”

“群众满意才是最好的办理结果。建议办理期间,属地派出所民警马福屹警官多次与我们一起到现场调研,提出相关建议,并始终关注着选区的安全治理工作。”张永慧代表欣慰地表示:“元大都遗址公园北临小月河,河道的两边没有护栏,对于日常居民走路和孩子玩耍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接下来,我会继续提出建议,为河道的两边增加护栏建设,以保护游园的老人、孩童的人身安全。”

王志钢告诉记者:“海淀区园林绿化局也会继续加强资源投入,配齐人防物防措施;与所在街道平安建设部门、属地派出所建立更紧密联系,联动处理园内安全问题;同时发挥好公园绿色志愿者作用,加强相关宣传,创造和谐、温馨的游园环境。”  (景天)

建议代表:徐中煜

建议内容:关于进一步提升“三山五园”地区文化核心竞争力成为新的发展动能和经济增长点的建议

承办单位:区政府办(三山五园办)

擦亮『三山五园』金名片 助力文化强区建设

三山五园地区具有独特的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优质人文底蕴和优良生态环境,堪称海淀的金名片。区人大代表,原香山革命纪念馆党总支书记、馆长徐中煜一直关注三山五园地区发展,在去年区人代会上提出了进一步提升“三山五园”地区文化核心竞争力成为新的发展动能和经济增长点的建议。

徐中煜代表建议,区委、区政府要高度重视整体推进三山五园地区发展,分步落实《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规划(2019年—2035年)》,建强运营服务团队,加快区域内平房区改造力度,持续改善区域基础设施条件,整体打造面向学生的三山五园文化传承体系,着手成立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

收到建议后,区政府办(三山五园办)高度重视,根据三山五园地区工作专班各工作组责任分工,将任务进行分解,按照各自职责分配到4个工作组,各工作组快速响应、认真办理。

区文旅局通过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推动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展陈开放,支持社会力量共建“博物馆之城”,大力推动文物建筑活化利用,持续提升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水平。

对于平房区改造问题,区住建委表示,三山五园范围内的小片平房区点位共有23处,19处正在加快实施。

在区教委推动下,三山五园文化传承学习教育被纳入《海淀区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引领学校形成三山五园小初高系列课程。

香山街道与四季青镇共同发起成立“红色香山”党建联盟。街道还会同四季青镇、规自分局、区住建委等单位制定《香山地区行动计划(2024年-2026年)》,并细化形成年度任务清单。

“海淀成立了区属国有企业文旅集团和三山五园地区工作专班,按照市区决策部署,认真吸纳代表意见,精准落实地区整体保护规划。”区政府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徐中煜代表表示,在今年区“两会”期间,将继续关注三山五园地区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为海淀文化强区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李平)

建议代表:于鹏

建议内容:关于加快完善便民生活圈建设的建议

承办单位:区商务局

一圈一策圈圈相融 加快完善便民生活圈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事关百姓冷暖、民生福祉,既是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有力举措,也是践行商务为民、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工程。为此,区人大代表于鹏建议,海淀区要以《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为契机,进一步加快完善便民生活圈建设。

于鹏代表建议,要进一步聚焦品质生活需要,因地制宜、一圈一策,摸清“有什么、缺什么”,研究“补什么、如何补”,全面加强“一店一早”“一菜一修”“一老一小”等社区服务业态配置;同时,要聚焦新型消费场景,鼓励和引导社区商业综合体和商场、菜场、商业街区向社区商业中心转型,打造多业态融合场景,推动便民生活圈与养老托育圈、文化休闲圈、健康健身圈、金融服务圈、快递服务圈等圈圈相融,营造多元化、多层次的便民消费场景;除此之外,还要聚焦数字技术融入,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尤其要推广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网点动态地图、“小修小补”便民地图,引导更多点位“进图”,让居民“找得到”。

收到建议后,区商务局高度重视,进行了认真研究落实。海淀区印发了《海淀区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建立工作机制,明确年度建设目标、工作责任和4个方面11项具体举措。2024年是“三年行动计划”的第二年,围绕“顶层设计、重心下沉、拓展场景、强化保障”的思路来部署,把“聚焦品质生活、聚焦新型消费场景、聚焦数字技术融合”三大版块作为重点内容来评估实施。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便民生活圈67个,建成数量占全市生活圈总数的13%。同时,区商务局还积极培育创新服务模式,做好便民网点的精准补建,进一步织密便民服务网络,积极引导便民网点连锁化、品质化发展,强化数字赋能,提升智慧水平。不仅如此,区商务局还通过提前规划,让商业空间好用实用,进一步补充建设短板,优化服务功能,推广试点经验,强化成果应用。

未来,区商务局将进一步坚持顶层设计与问需于民相结合,持续抓好工作落实,打造人民满意、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社区便民商业服务体系。 (李洪亚)

建议代表:潘利萍

建议内容:关于进一步在中小学、幼校园增设“通学车”的建议

承办单位:区教委

助力『通学车』全面推进 为学生出行保驾护航

区人大代表潘利萍在海淀区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在中小学、幼校园增设“通学车”的建议》。区教委积极响应,全力完善学生接送服务,这一举措在苏家坨镇的学校已初显成效,为学生和家长带来极大便利。

近日,潘利萍代表来到苏家坨镇通学车下车点,实地调研通学车运行情况。在苏家坨中心小学站点,通学车缓缓停靠,学生们有序下车,车内环境宽敞明亮、整洁舒适,随车管理员认真负责,引导学生安全下车,学校老师也在一旁协助,现场秩序井然。家长李女士说:“有了通学车,我们家长的心也踏实了,这服务太贴心了!”苏家坨中心小学执行校长杨力也提到,通学车的开通缓解了学校周边交通压力,学校还安排老师担任志愿者,保障学生安全。

潘利萍代表来自苏家坨镇,她深知当地学校分布与学生居住情况:区域面积大,家校距离远,公共交通不便,家长接送孩子耗时费力,老人骑车接送孩子也存在安全隐患,这些现状让通学车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

“区教委接到建议后高度重视,迅速与潘利萍代表沟通对接,详细了解需求,并牵头启动了通学车专班的工作,涵盖教育、交通、公安、园林、民政、财政以及属地街镇等多部门。专班对学校进行现场勘查,经过反复论证,最终确定苏家坨中心小学具备开通条件,随即启动开通工作,目前已开通三条线路,投入3辆车,服务60名学生。”区教委副主任唐建东告诉记者。如今,海淀区通学车服务已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区已有24所学校开通通学车服务,服务学生8000余人次,开通缴费线路44条,配置通学车98辆,且区教委仍在持续摸排线路需求,不断扩大服务范围。

潘利萍代表对区教委的工作十分满意,她表示,“看到区教委的积极响应和实际成效,我感到非常欣慰。通学车解决了家长接送孩子的难题,还缓解了交通拥堵,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在潘利萍代表的建议和区教委的努力下,海淀区通学车政策正逐渐完善,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的出行服务,让这一暖心惠民工程惠及更多家庭。 (吴艳瑛)

2025-01-09 传递民声汇集智慧 谋划发展保障民生 6 6 海淀报 c52610.html 1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海淀篇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