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07日
第02版:综合

加强人工智能安全风险防范体系建设

——访全国人大代表伊彤

□本报记者 向浩

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人工智能”再度成为热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人工智能+”行动去年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在“+”之后,代表们围绕“教育”“人才”“安全”“产业”等方面,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解码”人工智能。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第十六届人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伊彤今年聚焦“人工智能+安全”,她表示,在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同时,也要做好前瞻性部署,加强规划布局人工智能安全风险防范体系。

确保人工智能发展安全、可靠、可控

“人工智能技术在推动产业智能化变革发展的同时,引发的技术风险也日益凸显。已出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虚假信息、换脸明星直播带货和实时换脸诈骗等违法违规行为,易对社会信用体系构成严重挑战,也易对经济安全造成破坏、给人民财产安全带来风险。”伊彤说。

她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在人工智能技术安全风险防范领域,主要存在法律法规需完善、监管体系待健全、模型安全防范核心技术薄弱等问题。尤其是技术方面,如“黑箱”算法、模型的不可解释和难溯源性,都为安全风险发现、防范、应对带来了巨大挑战。而当前人工智能安全技术研发水平不足,缺少标准统一的核心工具链和工具平台。

因此,她提出,既要大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产业赋能应用,更应关注人工智能安全技术的发展,统筹规划建设能够覆盖多领域的人工智能安全风险防范体系,以提升对新兴技术安全风险的防范应对能力,全面抢占人工智能发展与安全领域战略高地,确保人工智能发展安全、可靠、可控。 

“一是制定完善人工智能安全监管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强化人工智能安全监管顶层设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二是建立健全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严格人工智能工具、软件监管治理,压实网络平台管理责任,加强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的标识管理等。三是强化模型安全防范核心技术攻关。统筹推进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人工智能风险防范技术能力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安全风险预警防范及应对处置能力等,切实推动人工智能安全融入各个产业发展。”伊彤从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在履职尽责中助力科技强国建设”

“人大代表植根人民、代表人民,要充分发挥代表作用。”谈及履职体会,伊彤表示,“我的本职工作是聚焦科技创新领域开展研究,发挥智库功能,面向政府部门提供高质量的决策支撑。代表履职对我来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一直将履行代表职责放在首位,在履职尽责中助力科技强国建设。”

作为一名连任两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和连任三届的北京市人大代表,伊彤长期围绕科技创新发展提出建议,关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等议题。如围绕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发展向全国人大提交相关建议,进一步推动高新技术成果在文化领域的转化应用,促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业态创新;为出台《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以及推动条例实施和有效落地提出意见建议等。

每年全国两会之后,伊彤回到工作岗位,都会以多种方式传达全国两会精神,将党的好政策、两会好声音传递到基层;和群众一起,分享参会感受,鼓舞大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凝心聚力、贡献力量。

2025-03-07 ——访全国人大代表伊彤 6 6 海淀报 c53624.html 1 加强人工智能安全风险防范体系建设 /enpproperty-->